近期,關于糧食安全的話題頻頻出現在各大媒體上。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疊加沙漠蝗蟲災害和干旱等極端天氣和全球經濟衰退影響,加劇了全球糧食供應的不確定性。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達到13277億斤,連續5年穩定在1.3萬億斤水平以上。糧食連年豐收,為我國應對風險挑戰、穩定經濟社會大局發揮了“壓艙石”“穩定器”的作用。
未來,我們既要保持耕地底線,也要減少糧食產后損失,同時向科技要產量,唯有如此,才能讓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圖片來源/新華社
——訪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安全倉儲與科技司司長 王宏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呂紅星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糧食安全事關國計民生。
2010年以來,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持續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過470公斤,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在糧食安全方面,不僅要堅決杜絕各種浪費,還要在減少糧食產后損失方面下功夫。對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日前專訪了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安全倉儲與科技司司長王宏。
王宏對記者表示,減少糧食產后損失浪費等于建設無形良田,是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通過全面實施糧安工程、產后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推廣糧食產后減損技術應用,糧食倉儲環節損失明顯降低,但我國糧食產后損失依然嚴重。據測算,在儲藏、運輸和加工環節損失量仍達到700億斤以上,減損任務艱巨。農戶儲糧、糧油加工和消費等環節損失較為集中,糧食流通的個別環節損失率高。
全鏈條、系統化減少糧食產后損失
中國經濟時報:糧食從田間到餐桌需要多個鏈條,具體包括農戶儲存環節、糧食收購環節、儲運環節、加工環節、消費環節,各個環節應如何發力才能減少糧食產后損失?
王宏: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遵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要求,認真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完善“產購儲加銷”協同機制,創新強化糧食監管執法,推動糧食科技創新和科普宣傳,多環節、全鏈條、系統化地減少糧食產后損失。
第一,在農戶儲糧環節,建設農戶科學儲糧倉以減少農戶儲糧損失?!笆晃濉薄笆濉逼陂g,在國家發改委的支持下,以科技項目取得農戶儲糧倉等方面成果為基礎,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共為26個省份農戶建設標準化儲糧裝具892萬套,結合部分地方擴建、自建和農戶自購等情況,全國建設總規模達到近1000萬套,有效地減少了糧食產后損失。正確使用農戶科學儲糧裝具,糧食損失可降低至2%以下。目前,0.5-2噸農戶儲糧裝具和10噸農戶倉,10-20噸中小型農村烘干整理裝備,都已推廣應用。同時,研制了系列適用不同儲糧規模、不同品種的規?;r戶儲糧新倉型,為解決相關產后損失提供了有效方案。
第二,在糧食收購環節,建設產后服務體系提檔升級。2017年,財政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正式啟動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支持各地建設糧食產后服務體系、糧食質檢體系和開展“中國好糧油”行動。按照產糧大縣全覆蓋的建設目標,26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計劃建設糧食產后服務中心5000余個。例如,有些產后服務中心按季節為周邊種糧農民開展小麥、稻谷、油茶籽等烘干服務,提高農戶售糧質量等級。截至目前,已完成3800多個產后服務中心建設。
第三,在糧食儲運環節,開發推廣安全儲糧技術。大型倉庫的綠色儲糧技術已經具有世界先進水平。以機械通風、谷物冷卻、環流熏蒸、糧情測控為代表的儲糧“四合一”技術廣泛應用,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推廣低溫、低氧、橫向通風、惰性粉、多殺菌素、太陽能、熱泵等綠色降溫技術廣泛應用。儲備倉庫應用依托于RFID等技術的糧食“一卡通”、氣體傳感器、高清攝像設備和算法、專用害蟲傳感器、氣體傳感器等,將物聯網技術引入糧倉管理,在庫內管理過程中實現了倉儲保管技術數字化。建設糧食科技創新平臺,進一步推進節糧減損技術成果轉化應用。
第四,在糧食加工環節,積極推廣適度加工技術以減少損失。針對糧食加工過精過細導致損失浪費的問題,積極推進適度加工技術減少了不必要的糧食損失和能源消耗。挖掘米糠、豆粕、大豆蛋白、大米蛋白綜合利用潛力,開展淀粉糖、氨基酸、檸檬酸、無水葡萄糖生產研究,推進生物基材料等技術開發和應用,為提高糧食利用效率開辟了新的管道。高效鑒別和處理真菌污染谷物技術等,為減少糧食損失浪費提供了可靠保障,有效減少了糧食損耗。
第五,在糧食消費環節,強化節糧減損宣傳,營造愛糧節糧的氛圍。借助“世界糧食日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全國糧食科技活動周”等活動載體,充分發揮糧食安全宣傳教育基地的功能作用,組織開展送糧油科普進社區、進家庭、進學校、進軍營活動,重點宣傳、普及與百姓密切聯系的節糧減損、糧油營養健康、科學消費知識,大力倡導科學文明的消費方式,持續營造“愛惜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濃厚氛圍。
從三方面完善政策以減少損耗
中國經濟時報:在大力推進節糧減損方面,您有哪些更好的建議?
王宏:應該在以下三個方面加強完善,以進一步減少損耗。
第一,完善政策措施。將節糧減損納入擬議中的《糧食安全保障法》,強化監督,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大力推動建立政府主導、需求牽引、全民參與、社會協調推進的體系機制。積極探索制定糧食產后減損工作指導意見,統籌各類相關主體,建立科技特派員支持基層的模式,從技術研發應用、宣傳教育、標準規劃、管理機制、投資引導等方面,指導糧食收獲、倉儲、運輸、加工、消費等各個環節減損工作。構建糧食產后損失評估監控體系、節糧減損宣傳教育體系、技術研發體系和成果推廣體系,培養專業化的糧食減損技術創新研發隊伍,加強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工作。
第二,提高設施水平。促進谷物收獲機械提升技術和性能,做好農機配套服務。支持糧食產后服務中心提升為農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做好農戶科學儲糧。加強倉儲物流體系建設,在重點物流節點建設高水平中轉倉容,實施老舊糧倉改造升級。
第三,強化技術攻關。研發新型谷物收獲機械,開發綠色優質糧油產品,推進優質糧食工程。繼續開發節糧減損新技術,提高成品糧出品率、加工轉化率和副產物利用率,服務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建設。開展糧油口感、精度和營養品質、健康食品基礎研究,進一步完善糧油加工業技術標準體系。
種糧不賺錢 更多補貼和社??商岣咿r民種糧積極性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呂紅星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
糧食問題無論怎么強調都不過分,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7月22日至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強調,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
疫情時期更加凸顯糧食安全的重要性
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達到13277億斤,連續5年穩定在1.3萬億斤水平以上,稻谷、小麥自給率超過100%,玉米自給率多年穩定在95%以上。特別是2020年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情況下,夏糧再獲豐收,產量達到2856億斤,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增加24.2億斤;早稻種植面積比2019年增加470萬畝,扭轉了連續7年下滑的態勢。
“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始終還要有危機意識,居安思危,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永恒的話題。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稻谷、小麥自給率超過100%,玉米自給率多年穩定在95%以上,稻谷和小麥的儲備、庫存足夠高,谷物庫存消費比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17%-18%安全水平。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將近470千克/人/年,加上豐富的肉蛋奶等產品和多元化膳食結構,我國糧食安全完全有保障?!眹鴦赵喊l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第四研究室主任韓楊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疊加沙漠蝗蟲災害和干旱等極端天氣和全球經濟衰退影響,加劇了全球糧食供應的不確定性,給全球保障糧食安全帶來一定的風險和挑戰,尤其是一些低收入缺糧國和糧食凈進口國。
糧食連年豐收,為我國應對風險挑戰、穩定經濟社會大局發揮了“壓艙石”“穩定器”的作用。
雖然我國糧食安全近期無虞,但一些浪費讓人觸目驚心。一口氣吃掉10屜包子、20個漢堡……主播以畸形的飲食方式吸引眼球,既有害個人健康也造成食物浪費。
在韓楊看來,在疫情特殊時期,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顯,雖然我國糧食生產、儲備、消費完全有保障,但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糧食消費數量龐大,減少浪費既能在很大程度上節約糧食,是一種未雨綢繆的選擇,也是踐行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六?!薄傲€”,保糧食安全工作。要宣揚傳承我們的優良習慣,對糧食有敬畏之心,珍惜糧食就是珍惜農民辛勤耕耘的成果,就是間接節約農業資源、耕地、農業用水等,踐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堅定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鎮化進程開始加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到2015年末,我國地級以上城市行政區域土地面積73.3萬平方公里,比2012年增長11.6%,其中,建成區面積40941平方公里,增長13.3%。在此過程中,大片良田被蠶食。
“我國是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守住一定面積的耕地是我國的底線,這一點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未來糧食增產最主要還是靠科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一點不會改變。當前,農民種糧不賺錢,種糧效益偏差是威脅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保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至關重要?!敝袊缈圃恨r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如何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對此,李國祥認為,靠提高糧食價格難度較大,主要還是靠政策。在符合WTO各項規則的前提下,多一些補貼,讓農民有更多的實惠、更好的社會保障。
在韓楊看來,城鎮化加速發展必然涉及到用地需求的增長,盡量能夠確保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對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務必嚴格遵守國家批準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執行規劃過程中不能走偏。在建設用地中盡量不占用農業用地,在用地過程中堅持“占補平衡”,不僅要數量有平衡,還要確保占地質量好壞平衡,堅決不能占好地補差地。必須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這是中國人的飯碗所在。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務必要抓好耕地紅線不能破,抓好耕地質量有保障。
韓楊認為,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節約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高產量和自給。第一,還要堅定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除了保護好耕地資源,提高耕地質量,加大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還要進一步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單產水平,提高機械化、適度規?;乃?。
第二,加快農業數字化建設,提高抗自然災害能力,還要注重提升農民技能,加大對糧食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尤其將糧食生產作為強農惠農政策的重點,加大政策性金融、保險擴大對糧食產業支持的覆蓋面。
第三,當前,糧食生產面臨耕地和水資源等硬約束、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出、國際進口不確定性增加等挑戰,在這種形勢下,必須堅定不移地提高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產能,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诩Z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為保障糧食安全,在小麥、玉米、水稻之外擴大主糧,無疑是重要的選擇。而馬鈴薯種植周期短、產量高,且營養價值高,一直都是重要對象。
記者了解到,馬鈴薯主糧化上升至國家戰略,可促進主食多樣化,政策將長遠利好國民健康和國家糧食安全。加快馬鈴薯產品的研發加工,將成為當前我國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的重要突破口。
2016年2月23日,原農業部發布《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原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表示,到2020年,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1億畝以上,適宜主食加工的品種種植比例達到30%,主食消費占馬鈴薯總消費量的30%。
“馬鈴薯主糧化當前整體上不是特別理想,由于目前小麥、玉米、水稻的產量較高,且人們的生活、飲食習慣不易改變,因此,馬鈴薯主糧化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崩顕楸硎?。
中國要積極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呂紅星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大事,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近日聯合發布的《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預測,到“十四五”期末(約2025年),中國有可能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報告甫一發出,這一數據立即引發了社會熱議。
“十四五”時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當前,雖然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但糧食安全基礎仍不穩固,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因此,為了確保我國糧食安全,需要從各個方面補短板,以求做到萬無一失。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第四研究室主任韓楊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有2億多農戶且大多是小農戶,由于農業資源稟賦差異、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既與資源稟賦優勢人少地多的國家不同,也與資源稟賦不足人多地少高度依賴進口的糧食凈進口國家不同,很難直接借鑒哪個國家總體上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但涉及到糧食支持政策、糧食產業發展等方面的經驗,可以從不同國家借鑒。比如和我國鄰近的農業資源稟賦相近的日本、韓國,對于主糧大米的支持政策,比如歐盟對農民直補、對可持續農業發展支持政策,這些經驗都有助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我們要吸取國際上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尤其是糧食產業發展的教訓,需要高度重視種業、生物技術、知識產權,要牢牢掌握國家糧食安全?!表n楊進一步強調。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可以參考的、國情有一定相似度的國家很少,日本算是其中一個。日本整體上強調糧食自給,為保護農民的利益與積極性,關稅較高,但總體效果卻不太好。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都是糧食出口大國,包括西歐國家等。今后,在國際上,要積極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為糧食安全獻計獻策,同時借鑒一些國家在糧食安全上的經驗教訓,從而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服務。
聯系人:劉經理
手 機:18730882983
郵 箱:rtccjx@163.com
公 司:衡水瑞泰倉儲機械設備制造有限公司
地 址:河北省衡水市阜城縣王集工業區